专业
认证

“要4500元生活费遭拒”,有啥可委屈的?

  最近,有位大学生因为吐槽父母给的生活费太少被全网热议。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生活费,但遭到了拒绝。她觉得很委屈,认为一个月2000元根本不够花。

  这则新闻上热搜之后,多家媒体走访调查大学生月生活费标准发现,抱怨“不够花”的学生不在少数。网民“神”总结——当代大学生与父母的主要矛盾,已经基本进入了“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活费需求与父母给的生活费完全不够花”的矛盾。

%title插图%num

  近些年来,“开学季”变成“烧钱季”之类的新闻层出不穷,子女大笔花钱,父母应接不暇,叫苦不迭,学生之间炫耀攀比,甚至有学生为了买最新款手机、最新潮鞋子而陷入“裸贷”“校园贷”陷阱......

  其实,生活费本来是一个“家庭订制”的事情,之所以出了厅堂在舆论场引发了热议,一部分是大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、胡乱花钱的后果过于触目惊心;另一部分则涉及大学生消费文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等深层次的问题,值得警醒和反思。

  在大学生的抱怨中,有两句话网民吐槽最多。第一句是:“高中时肯给我好几千补课,大学时怎么就不给我了呢?”第二句是:“同宿舍的(室友),我感觉她们都挺有钱的,用的也都是好的。”

  这两句话,第一句透露出了“你该给我”的理所当然,第二句透露出“别人有,我也要有”的虚荣攀比。

  这两种心理的背后,透露出大学“开学第一课”两个重要问题:我们的孩子,到底有怎么样的金钱观?为人父母,我们有没有和孩子好好谈过钱?

  不知从何时起,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观“冲出校园”接轨高端,甚至滑向对“精致”的极端追求,不理性消费在一些年轻人当中蔓延。

%title插图%num

  明明扫帚可以扫地,宿舍需要置办最好的戴森吸尘器;午餐不吃食堂,吃牛油果和藜麦,再美美发个朋友圈;上自习流行带着苹果电脑在星巴克,而不是去图书馆;还有化妆品、游戏装备、大牌联名T恤,男女大学生消费追求不尽相同。最近一句话非常火,“70后炒股,80后炒房,90后炒币,00后炒鞋”。疯狂涌入AJ圈的年轻人里也有大学生,一双AJ的运动鞋炒到上万元仍被疯抢。

  法国哲学家让⋅鲍德里亚在《消费社会》一书中指出,人们购买物品不只是“当作工具来使用”,同时也是“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”。说白了就是用购买来证明自己的消费能力、社会地位。

  当下,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显然早已超越需求性层面,而是追求消费的炫耀性、奢侈性和新奇性。有调查数据表明,被过度消费裹挟的,不是个别大学生,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问题。很多人形容说,大学生是养肥的“新韭菜”,被过度消费的“镰刀”磨刀霍霍地步步“收割”。

  毋庸讳言,家长们有点管不了,当下,父母对子女的“经济管制力”正在消退。 以前,生活费给多给少,子女都只能认了、忍了。今天,各种“信贷平台”无孔不入,大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“金融工具”,可以来对抗父母的“财政硬约束”,来满足自己“爆棚”的消费欲望。从气愤抱怨钱不够花,到自己想办法去“找钱花”,只是一念之差。

  当大学生的“抱怨”不只是抱怨而指向了现实的“财务冒险”,究竟该怎么办?

  当代父母的难题在于,尽管对于大学生消费状况有着一定的认知,但还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对之进行干预和引导。

%title插图%num

  从“要4500元生活费遭拒”的女大学生抱怨中可以清晰看到: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对金钱的概念、适度消费意识的确立,是需要一步一步培养的,以往“放任不管”,到大学阶段即将走向社会再来“临时抱佛脚”,的确很容易引发“不适”。

 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,金钱观、消费方式已经在显著变化,如何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消费观乃至理财观,懂得适度消费,懂得克制随意挥霍的冲动,已成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 “延迟满足”“承担家务”“假期打工”......这些引导孩子“正确认钱”“努力挣钱”“合理花钱”的事,要让他们从小做起。

  这,就是关注大学生活费话题的现实意义,也是大学生、家长和社会要学会的“开学第一课”。

  来源:工人日报客户端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贝斯通检测认证机构中心 » “要4500元生活费遭拒”,有啥可委屈的?

贝斯通检测 专业认证 诚挚服务

国内外一站式检测认证。

联系我们联系我们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