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脉脉与京东共同发布了《2019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报告》,报告显示,虽然北上广深和大型企业仍旧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方向,但是,一大批新兴城市也展现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,千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。
在这一趋势的背后,随着国内消费互联网逐步转向产业互联网,以京东为代表的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模式,也正在从电商零售转向“以零售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”。
作为京东集团X事业部农业发展部总经理的乔志伟,研究了十几年的社会可持续发展。中国的许多农村都存在丘陵多、平原少、旱涝不均,土地多数分散经营等问题,这些村庄难以借助机械化组织规模化、标准化的生产。
“产业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,京东的农场管理平台就是将智能农机调度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大数据分析以及区块链这些技术,融入到前端的农业生产,让所有的农产品生产信息变得可视化、透明化。”在乔志伟看来,只有通过数字化、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应用,才能最终改变传统农业的低效和标准的缺失,最终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。
作为乔志伟的得力干将,陈文雅在来到京东农场之前,同样也做了十几年的传统农业,然而,她发现自己的职业似乎有一个难以突破的天花板,她归纳成最直白的一句话就是:“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”。
现如今,她在京东农场里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。借助于京东农场的大数据平台,可以将种植信息、产品信息在种植户和消费者之间互动,所有优质的产品都将进入到京东农场的溯源体系,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农产品上的一个二维码,了解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信息,包括产地、品种、成长期、浇了多少次水、施了多少次肥,一目了然。
现如今,陈文雅和同事们每个月的大部分时间都奔波于山东、四川、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吉刘,为这里的京东农场建立一套高度标准化的管理体系,从硬件的基础设施到软件的人员培训,为传统农业凝聚一批更拥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。
当互联网平台经济成为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,互联网平台上每一个孵化的创新项目,都将在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,从而在促进就业上形成滚雪球效应。
16年前,刚刚涉足电商业务的京东只有几十名员工,客户体验和供应链效率在不断地推动这业务的创新和拓展,京东内部的岗位类别也与日俱增,从销售、运营、质控到技术研发、客服售后、仓储配送。
2017年初,京东正式提出了面向技术转型,在随后的两年间,京东持续提升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力度。仅2019年上半年包含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业务在内,京东集团总体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91亿元。,通过引入尖端人才,不断夯实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智能供应链、智能物流、IoT等核心领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创新能力。
现如今,京东集团已经拥有近19万名正式员工,业务范围涵盖了零售、数字科技、物流、健康、保险、物流地产、云计算、AI和海外等各个领域,衍生出超过2000多种职业岗位,全科医生、飞行服务、黑灰产对抗及研究、无人机快递、无人车快递等越来越多创新型岗位开始出现在京东招聘的名单里。
从零售到物流,从数字科技到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……京东过去16年来零售基础设施上的储能,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资源,随着京东正在推进的一体化的开放,这些零售基础设施也在融入到各个传统产业中,大幅降低了各个行业数字化升级的门槛,在助推合作伙伴提升效率的同时,京东也进一步加速了自身的创新迭代。为了应对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,京东基于自身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优势,将产业需求和职业教育进行深入融合,成立了京东机器人教育学院,并形成了无人机应用技术、智能物流、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三大专业方向,目前已经与重庆、广东、安徽、河北、吉刘等多地的职业教育院校达成合作。
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中心主任周禹教授常年研究组织创新与人力资本战略,在他看来,互联网企业对于就业除了传统的吸纳效应之外,更重要的是强外延效应和溢出效应,互联网企业不但可以打破传统就业在职场上的时空壁垒和时空边界,可以让网络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、各个生活场景中去改变人们的就业形态,“特别是京东这样的大企业,品类丰富、产业链比较多,可以让就业的层次感呈现出来,给各个层级和能力的人才都提供一个平台。同时,京东借助于自身的平台属性和生态属性,还可以建立一个人才的生态,为整个产业的人才进行赋能。”
“过去十几年来,互联网不但扩充了消费市场并建立了透明的交易机制,而在还在推动创业的角度把创业进行模块化和工具化,极大地降低了创业的门槛,提升了创业的效率,增加了创业的成功率,对创业型就业有极大地帮助。”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,正是在互联网平台的推动作用下,解决了农刘牧渔等传统行业的就业不均衡难题,这也给很多偏远地区的高质量就业带来了新的机会。